您好,欢迎来到CRA国际! 请登录|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139-2805-1668

资讯中心

最新最全的行业信息
袁斯浪代表建议:加快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及配套应用
发布时间:2024-03-11 10:09:24 浏览:165

加快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及配套应用

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中的应用,是坚持守正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在建筑钢结构的应用中,热轧型钢具有截面尺寸精度高、力学性能好、制造能耗低、成本低等优点,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绿色低碳的战略需求,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国内外市场对钢结构构件的需求逐渐以加工厂加工为主转为以热轧型钢构件为主。因此,加快推进热轧型钢,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的近十年钢结构工程中消耗的各类钢材占比数据来看,建筑钢结构钢材消费仍以板材为主,占比一直在60%以上,热轧型钢应用增长缓慢。目前,国内热轧型钢占钢结构用钢的15%~19%,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占比。

袁斯浪表示,经过调研分析,热轧型钢的应用存在以下限制因素:

第一,热轧型钢产品标准与钢结构工程应用需求存在不协调、不融合的方面。一是常用型号可选规格少,产品级差较大,无法满足建筑设计需求。二是产业链缺乏上下游共建共享共赢的规范标准。

第二,热轧型钢产品使用场景不平衡。在工业建筑领域,对建筑形式要求不高,结构设计以受力合理为首要因素。但在民用建筑领域,建筑形式是主导方向,结构必须在有限高度下解决工程问题,常用规格通常不便于在民用建筑使用。

第三,少规格、多组合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产品系列少。

针对以上问题,袁斯浪就加快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及配套应用提出5项建议。

一是激发创新活力,在产业层面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应用。以高端科研课题、示范项目为牵引,通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钢企、冶建企业进行联动,加强供需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型钢产品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比例,推动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的应用。

二是加快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体系开发及标准库建立。针对住宅、校舍、医院、农房、工业建筑、钢结构桥梁等不同建筑类型,通过收集案例、全专业优化设计、标准化构件选取、可轧性分析、施工可行性分析、运维可行性分析进行研究,开发型钢结构标准体系。在适用建筑平面布置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建筑高度、不同平面布置的几类常用型钢结构标准体系,制作成相应的标准图集,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各结构体系性能进行研究验证,根据需要对型钢构件标准库进行调整。

三是推进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装配化施工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统计、对比、协调目前钢结构设计中常用的非轧制钢构件截面、现有型钢产品标准截面规格、钢厂型钢轧制生产能力,提炼建立规模适中的型钢构件标准库,主要包括梁、柱、斜撑等,并提供不同构件间相互连接的节点标准图集。同一连接部位的节点形式将不同连接方式,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等方式获得标准库构件的各项性能参数,对于不同螺栓规格与排布数量也将提供多种选择。

四是分类研究拓展热轧型钢的应用领域和场景。建议联合产业链企业、科研平台、高校等积极推进产学研项目研究,针对热轧型钢(含重型)研究其适合在民用建筑工程应用推广的设计方法。为此,应对现有轻型热轧型钢进行改进,开拓新的使用方式,并推进示范工程落地实施,为热轧型钢的广泛应用提供直接支撑。

五是加强热轧型钢结构产品全周期数字化平台建设。首先,梳理型钢结构产品全周期业务流程,形成各阶段数据共享与模型流转方案和软件/系统开发方案。其次,梳理制定热轧型钢结构产品数字化平台整体功能,设定多方管理角色和数据权限,形成全流程业务数据流转及分级管理。同时,开发形成软件/系统初级版本,根据用户反馈对软件/系统进行迭代完善,形成最终版本并上线应用。

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数智化发展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更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重要途径。根据《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2019年全球建筑数字化市场规模约为98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超过29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9%。数字化转型成为建筑行业发展内生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表示,实现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许多困境和难题亟须突破:一是数字化水平较低,转型门槛较高;二是行业缺乏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难;三是上下游产业链长,形成“信息孤岛”;四是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任务严峻。

针对上述问题,袁斯浪提出4项建议。

第一,着力夯实建设基础,降低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一是推动部、省、市三级“数字住建”数据中心建设,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二是推进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实现建筑业项目审批电子化和标准化。三是全国范围内推进项目图纸数字化应用合法化,将数字化图纸作为相关政府部门监督检查、验收检查、质量安全事故调查等的合法依据。

第二,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统一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标准规范。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建筑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并引导企业和机构遵循统一的数字化标准。二是政府出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政策,大力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政府建立数字化技术监管机制,确保各个环节的数据安全和合规。

第三,着力强化支撑能力,打造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一是政府引导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数字化转型,形成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数字化应用格局。二是构筑自立自强的建筑业数字化领域技术创新体系,在BIM、行业AI、Iot、云计算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三是拓展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实现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项企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行业监管一体化等一体化,夯实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根基。

第四,着力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励绿色建筑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以激发建筑业各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建筑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评估,鼓励绿色建筑。三是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绿色建筑的有效结合,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发展。

强化创新场景应用 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对建筑行业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表示,装配式建筑作为实现产业现代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可有效解决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但还没有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产业进步和转型发展速度还相对缓慢,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他说道。

袁斯浪表示,当前,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短板具体表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缺乏成套技术体系和标准化体系,自动化智慧化水平低,技术集成度不高,导致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缓慢。第二,产业链协同水平低、价值链断裂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三,政策创新和引导不足。第四,应用场景有限,未达到建筑产业现代化集成示范效果。

基于此,袁斯浪提出4方面建议。

一是加强建筑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推动建筑业向高效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包括完善技术规程和标准规范体系,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建筑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建筑现代化体系,综合考虑建筑系统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及工业化的特性,并使之有机结合,能使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引领标准化规范行业发展。如推广工程总承包、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等系统化、集成化的产业组织模式;形成设计、科研、生产、施工、运营全流程融合一体的建造新模式。要支持核心企业整合优化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和资源,在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下,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配置,使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机制得到有序发展,形成大型建筑产业集团引领、专业化中小企业协同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建设。首先,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工程审批、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配套的工程计价依据和规则。其次,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建议要成立由有关国家部委牵头的建筑产业现代体系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整合相关管理部门政策资源,构建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落实土地、规划、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确保激励措施落实到位。最后,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大力引导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共建筑等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式,推行绿色建材产品,推广智能建筑。

四是示范引领创新场景应用。在各地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以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以应用集成示范拉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如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的建设集成,增强智慧建造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形成多层次的试点示范(试点城市、试点园区、试点项目),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冶金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

寻商机
供应 求购 商城

小程序

扫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广东中再盟科技有限公司 crainternational.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709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