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制铁发布的2024财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合并粗钢产量3964万吨,同比下降2.14%;营业收入达86955亿日元(约合604亿美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502亿日元(约合24.32亿美元),同比下降36.25%。日本制铁作为日本钢铁行业的重点大型企业,其经营表现具有代表性。在全球钢铁业行情普遍低迷的2024年,日本钢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抗市场波动。
回顾日本钢铁业发展历程,日本钢铁表观消费量在1973年达峰后,经历了近20年调整。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钢材消费再次回到高峰,1991年粗钢表观消费量为9313万吨。随后,该国钢铁需求进入长周期减量下行通道。虽然日本钢铁需求下降,但其粗钢产量并没有大幅下降,连续20多年一直保持在1亿吨左右。
从日本钢铁行业成功应对需求下降挑战的范例中,中国钢铁企业或许可以取其精华,借鉴相关成熟经验。
一是提高产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
日本钢铁行业在该国国内需求下降后粗钢产量并未出现明显下降,仍然维持较高水平,这主要是靠“以出口拓外需”。1990年,日本钢铁出口量仅为1726.4万吨,到2015年已经增长到4164万吨,占国内粗钢产量的40%以上。正因如此,日本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得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合理水平。此外,日本钢铁企业善于优化员工规模,推进设备大型化,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日本制铁为例,该公司员工人数由1992年的3.73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43万人,人均粗钢产量由677吨/人增加至2200吨/人。此外,日本钢铁行业以生产集约化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单座高炉容积,全国平均高炉数量从34座减少到31座。截至2022年底,日本制铁单座炉容达到4902立方米。发挥大型设备和物流优势,日本制铁通过“大进大出”向海外布局钢铁制造后工序。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钢铁企业利用本土大高炉及港口的效率优势,用足本土粗钢产能,结合本土下游行业(如汽车、家电)的国际化,采取“追随策略”,在东南亚等地布局单轧厂,在满足下游行业用钢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内部工艺平衡。
上述策略同样适用于中国钢企。中国钢铁行业目前人均粗钢产量不到1000吨,人均劳动效率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从设备大型化角度来看,中国钢企需因地制宜。中国钢铁产量高,原料资源紧缺,钢企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依赖优质原料精细操作的超大型高炉在中国常常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通过近几年实践,1000立方米~3000立方米中型高炉在原料适应性、操作灵活性、人员经济性上更符合中国民营钢企的发展需要。中国钢企面临更大“内卷”压力,更需要发挥中型设备的灵活性,综合利用本土高性价比资源和海外经济料,打造成本优势,立足区域市场,方可实现产业内部的工艺平衡。
二是调整结构,缩减开支,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19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建筑用钢需求大幅下降,日本钢铁行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厚板、结构钢、不锈钢、高强钢等品种钢产量。日本钢铁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专注于生产高强度、耐腐蚀的特种钢材,例如汽车用高强钢和电子设备用精密钢材。其中,日本制铁正探索电炉炼钢,并尝试引入氢气还原技术,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升产品性能,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的用钢需求。与此同时,面对需求饱和、产能过剩,日本制铁的资本性支出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00亿日元(约合13.88亿美元)缩减到2003年的1400亿日元(约合9.72亿美元)。日本制铁的资产负债率也由上世纪90年代70%以上的高位下降到了目前的52%左右。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下游用钢市场与当前中国房地产业投资大幅减少造成钢材需求下降的境况相似。从这一点来看,中国钢企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端品种转型,以严谨的市场分析为导向科学规划产品布局,完善研发、质量、营销管理体系。在当前“内卷”格局下,中国钢企还需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做好科学的财务和战略规划,严格管控财务结构。
三是建立钢铁产业生态圈战略协同机制,共同应对行业面临的挑战。
在海外资源开发和供销环节上,日本钢铁企业与本土商社形成了多元化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通过共同研发、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等手段,日本钢铁企业与下游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并通过参股、技术援助、人才交流等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联盟组织体系。日本钢铁行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完成民营化转型。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钢铁行业在需求见顶回落后,依靠政府指导,推动建立了独特的钢铁产业协作体制。
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布局分散,竞争激烈,在全国层面统筹协调难度较大,但形成区域性协同是多赢策略。尤其是在营销端,钢铁企业优化渠道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避免新产能、新产品扎堆,减少投资失误,发挥好区域产业链协同作用。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带来的是大量的新产品需求,但钢铁企业与下游的协同联动不够充分,导致新产品布局错配、产品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等问题。深入下游市场,打造纵向协同,是中国钢企与整体产业链共赢的必经之路。
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紧跟国家政策,可以大幅减少政策误判,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钢铁行业是保障地方经济和就业的重要基石,企业需要积极打通政府协同,用好政府资源,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来源:我的钢铁网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