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的巨变
“智慧工厂”“一键炼钢”“远程运维”……数字赋能,集团从老“大”向“强大”迈进。
如今,中国宝武能够进一步发挥大企业的研发引领与聚集效应,给科研工作者创造一片沃土。加入宝武的各方力量各展所长,拓展钢铁业的技术边界,高温合金、钛合金、大交通轻量化材料、碳材料等正在成为研发创新的新重点。“智慧工厂”“一键炼钢”“黑灯工厂”“智慧物流”“远程运维”……数字赋能之下,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开始覆盖全国各大基地。
钢铁行业迎来一个里程碑。中国宝武昨天宣布,2020年其钢产量已超过1亿吨,成为近十年来全世界唯一一家年产量突破“亿吨”的钢铁集团。
1996年,中国钢年产量第一次超过1亿吨。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上海团队负责制作的钢铁花车驶过天安门广场,全国人民都看得到上头的醒目字样:“年产钢1亿吨”“钢产量世界第一”。
20多年前的“1亿吨”,是“九五”期间举国振奋的大事件。新中国成立伊始,钢铁产能就是体现中国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当时中国钢铁产能的世界占比,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1%,提升至超过13%,第一次成为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舞台奠定基础。
去年全年,中国钢产量已占全球的54%。从全国1亿吨,到一家企业1亿吨,直观地看,是中国经济体量沧海桑田的巨变。然而,两个“1亿吨”之间,还有更深层的变化。
“亿吨”后,追求极致产能效率
伴随入世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钢铁业十多年高歌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种种问题。
2016年,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时,正是我国开始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钢铁行业去过剩产能,是重要的改革任务。
中国宝武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物。两大钢铁巨子以瘦身健体为目标实施联合重组,为全国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解决粗放发展问题提供了实践样板。
4年后,中国宝武的“1亿吨”突破,依然深深植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土壤之上。近两年里,中国宝武依靠市场化方式,主动作为,在国内钢铁业开启规模速度空前的“大整合”:先后重组安徽马钢和山西太钢两大钢企,同时入主重庆钢铁、托管中钢集团。
如今的“1亿吨”既是加法,又是减法。加的是强强联合,马钢、重钢等的加入,使中国宝武站上了亿吨平台;减则是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告别污染排放、同质化竞争、低效传统模式,减去影响发展质量的负面因素。
“实现‘亿吨’后,我们将全力追求极致的产能效率。在不新增投资的情况下,提高高端产能利用率,充分挖掘产能空间。”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表示,“十四五”期间,企业将继续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保持快节奏的联合重组步伐,力争终结国内钢铁行业“散、小、乱、低、差”野蛮生长的局面,并且打破现有的国际钢铁市场、原材料市场的竞争格局,增强中国钢铁业的世界话语权。
“1亿吨”背后,供给侧的新貌已经开始显现。如今,中国宝武能够进一步发挥大企业的研发引领与聚集效应,给科研工作者创造一片沃土。加入宝武的各方力量各展所长,拓展钢铁业的技术边界,高温合金、钛合金、大交通轻量化材料、碳材料等正在成为研发创新的新重点。“智慧工厂”“一键炼钢”“黑灯工厂”“智慧物流”“远程运维”……数字赋能之下,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开始覆盖全国各大基地。
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后,中国宝武着眼供给侧,更清晰看到了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是解决未来钢铁业的立身根本、发展大计。中国宝武提出,“十四五”期间将从视觉和嗅觉浅层次的污染治理,进入更深层面:从工艺上解决高排放高消耗问题;研发推广长短流程低碳冶金技术路线;推进标准化网络型短流程钢厂的布局。
在钢铁业绿色发展领域,中国宝武已经着手探索氢冶金,推进碳捕捉利用、冶金和碳利用工艺的耦合等前沿技术。随着集中度提升,这些探索不是一两座钢厂的“样板房”,而将成为服务于整个钢铁行业乃至传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从“老大”到“强大”的战略抉择
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制铁和中国的宝钢,都曾是钢铁业聚焦做精品的代表,均重视长期研发、技术积累,并不过于看重产能规模上的快速增长。然而,当资本“兵临城下”时,它们一度都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面对全球竞争格局,中国宝武从诞生之初开始,就需要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是继续沿袭老牌钢铁巨头的传统发展路径,还是转变思路,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谋篇布局?
中国宝武经营者敏锐地观察到,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企业突破地理限制、打破规模边界提供了技术基础;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也为企业规模化发展带来产业的专业化创造空间。
“大和精可以同时兼顾。按照我国钢铁业从‘老大’变‘强大’的时代要求,我们也需要去除‘小而精’的思想枷锁,瞄准更加高远的产能目标。”宝武经营者表示。
在一次中国宝武内部会议上,陈德荣曾自问自答地说道:“追求‘亿吨宝武’有什么价值?”他的思考是,这样的规模可以带来极致的专业化分工,继而形成生产组织运行稳定,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前所未有地提升。
在中国宝武对未来的设想中,如果将10座甚至20座钢厂的多元化配套业务进行整合,用智慧制造打破时空界限,就能让整个钢铁业默契得宛若一座巨大的工厂。这样的设想,过去在一座钢厂里再怎么改进工序,都无法实现;同样,仅仅依靠资本扩张而非专业化整合,也不可能成功。
最近对马钢的重组整合中,新路径已展露端倪:一些同质化低效业务得到调整,一些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小板块”提档升级。智慧制造加速覆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成为当前引领企业营收利润双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迈入“亿吨”规模之际,中国宝武还提出了明确的“万亿营收”目标,即在“十四五”期间打造若干个千亿元级营业收入、百亿元级利润的支柱产业和一批百亿元级营业收入、十亿元级利润的优秀企业。
站在“亿吨”的新起点上,钢铁强度倍增,性能翻番;耐蚀倍增,寿命翻番……这些在“单打独斗”年代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也已经提上了中国宝武的发展议程。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