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16日讯(记者 武超)一家原有主业经营不佳的公司,踏入火热的异质结领域,走上一条“换道超车”之路。金刚光伏(300093.SZ)如何甩掉包袱,在光伏赛道上前行,值得探究。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金刚光伏已连续亏损四年,斥巨资跨入光伏领域,并未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再加上其过低的产能利用率,充分说明金刚光伏的业务转型建立在“脆弱”的壁垒上。负债累累,账上资金受限,金刚光伏仍在推进大规模扩张。
不过市场景气度在近期有所好转。6-7月份,金刚光伏相继披露数个异质结电池或组件订单。对此,公司证券部向记者回应称,本季度的光伏产品销售情况有明显提升,但在异质结高昂成本下,能否实现盈利仍需财务进一步统计。金刚光伏是真转型,还是蹭热点,静待时间检验。
热度难转化为收益 连续亏损现金流告负
金刚光伏原名为金刚玻璃,成立于1994年,原是国内专注玻璃深加工领域的企业。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初几年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好景不长,自2012年起,其净利润便时常陷入同比下滑的窘境。
除了亏损之外,金刚光伏频频以财务造假形象现身。
据证监会在2020年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存在业绩造假等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虚增营业收入、利息收入及营业利润;其中,仅2015年,虚增利润 6205.34 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 1072.90%;之后两年,又出现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情况,这也导致其2016、2017、2018年-2018年年期间财报出现重大遗漏。
为了转型自救,也许看重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2021年,金刚光伏踏进了光伏产业中前沿的异质结赛道。
到2022年,公司光伏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接近80%,至此,公司实现了主营业务向光伏电池的转型,成为集光伏电池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企业,2022年10月,金刚玻璃正式更名为金刚光伏。
但热度却并不能转化为收益,金刚光伏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金刚光伏2022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同比增长62.75%;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减少33.30%;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11亿元,同比减少663.26%。
另据金刚光伏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28.39%;归母净利润-4318.32万元,同比减少45.46%。
截至目前,金刚光伏已连续亏损四年再加一个季度,尤其是2022年玻璃及光伏板块的毛利率均为负数。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深交所曾向金刚光伏发出年报问询函。其中,第一个问题便问及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自金刚光伏转型进入光伏行业以来,公司的资金面始终相对紧绷。除了现金流告负,公司的货币资金所剩无几。
截至2022年12月底,金刚光伏共有货币资金约3.69亿元,其中受限资金约3.50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7.16%。
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金刚光伏只有一家机构持仓,而2022年财报显示,尚有国泰、广发、富国、万家、易方达等知名基金,也就是说,一季度这8只基金全跑了。
先期投产项目贡献甚微 公司仍推庞大投资计划
金刚光伏自身陷入资金缺口,且负债率高企,为了发展异质结产业,公司依赖于外部融资进行大规模扩张。
今年5月,金刚光伏发布定增扩产方案,拟募资不超20亿元,其中14亿元用于年产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1.2GW组件生产线项目,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实施主体为控股子公司欧昊新能源电力。另外,预案显示,该项目总投资金额将超过42亿元。
然而,这项投资只是金刚光伏庞大规划中的一部分。2021年6月,金刚光伏启动1.2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拟投资8.32亿元;2022年6月,拟总投资41.91亿元至4.8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
仅公布的这三项投资高达92亿。但大量的投入,并未给公司带来正比例的产出及收益,目前对业绩的贡献甚微。
据悉,金刚光伏1.2GW异质结项目已于2022年投产,但实际产量却很低。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电池生产线实际产能为1000MW/年,产量为208.16MW,约占实际产能的20.82%,计划产能1.2GW/年;组件产线实际产能为500MW/年,产量为109.93MW,约占实际产能的 21.99%。
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据公司披露,由于电池生产线改造,仅生产电池片98.64MW。由于电池片产量有限,仅生产组件4.91MW。
对于实际产能与计划产能差异较大的原因,根据金刚光伏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包括将原设计的非晶工艺改为单面微晶工艺,工艺改造后电池片生产线存在安装调试过程,产量提升需要一定时间等原因。
公司还提及,由于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2022年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实际可利用产能未达到设计产能,因而产品的单位人工和单位制造费用均较高,导致毛利率为负。
此外,金刚光伏披露,去年公司关联销售额占全年营收总额较大,原因主要是向关联方广东中梁销售光伏组件1.69亿元导致。根据财报,去年金刚光伏通过组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也就是说,金刚光伏所产超过90%的组件产品是卖给内部关联方公司的。对单一大客户且是关联方的高度依赖,或许是金刚光伏业绩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而对于光伏这样重资产、且技术革新较快的产业来说,金刚光伏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明显相对同行存在不足。根据Wind数据,去年光伏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支出为6.41亿元,而金刚光伏的研发支出仅为0.27亿元,几乎排在所有业内公司的末端。
异质结市场空间广阔 但成本不改善难有竞争力
今年以来,异质结电池技术迎来产业加速。随着光伏行业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斥巨资布局HJT电池赛道。但值得关注的现实情况是,量产稳定性与成本竞争力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点,需要厂商进行开拓。
而且,HJT实际落地的规模仍然较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2年,新投产的电池片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n型电池片占比合计达到约9.1%,其中又以TOPCon电池片为主,市场占比约8.3%,异质结电池片市场占比约0.6%,
金刚光伏上半年的HJT电池片总产能预计为2.4-3.6GW,下半年预计为4.8-6GW。如果异质结不能迅速扩大市场,产能只会严重过剩。这对寄希望于通过异质结改变现状的金刚光伏来说,更是巨大挑战。
今年6月以来,金刚光伏相继披露了与JS公司签订的70兆瓦HJT组件采购订单、与广东中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价值3.48亿元HJT组件订单等重大合同。对此,金刚光伏证券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受到酒泉基地等产能增长的刺激,公司销售订单向好发展。
对于目前HJT订单能否盈利,上述人士表示,生产成本和出厂售价之间肯定是有利润的,但还需要考虑设备折价、财务费用等一系列问题,能否盈利存在不确定性。目前还难以做出精准统计,需要财务部门进行进一步核算。
另外,其还表示,今年光伏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降温”,从利润方面考虑,对公司的刺激并不太大,因为公司产品售价也随着有所降低。但这将会激发光伏电站的投资积极性,对于市场销售、开拓客户存在利好的一面。
独立研究员陈佳向记者表示,异质结电池技术逐渐成为新一代N型电池技术中佼佼者,但过去几年,HJT的前期投入成本也非常高昂。在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风险之下,光伏电池产业链下的广大中小型企业要下重金对赌光伏新技术变革方向是有难度的。这对金刚光伏的转型发展构成压力,公司需要防止因赌错技术发展路线或者行业景气波动而造成短期经营压力过大的局面。
目前,各家光伏企业都在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希望降低银的使用,进而降低成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银包铜,以及用铜完全代替银等方案。
金刚光伏也表示,银包铜产品目前公司已完成验证并具备量产能力,目前的验证结果表明银包铜的使用对电池片效率的影响非常小,可以满足产品要求,待下游客户验证完成并同意后公司将导入量产。
但上述降本措施到底效果如何,尚未有定论。短期内如果不能大幅度解决成本问题,金刚光伏的HJT产品很难有较强竞争力。
HJT也许具有较强的前景与潜力,但摆在金刚光伏面前的,是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成本高昂、资金财务紧张、研发投入不足等现实难题。
财联社7月16日讯(记者 武超)一家原有主业经营不佳的公司,踏入火热的异质结领域,走上一条“换道超车”之路。金刚光伏(300093.SZ)如何甩掉包袱,在光伏赛道上前行,值得探究。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金刚光伏已连续亏损四年,斥巨资跨入光伏领域,并未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再加上其过低的产能利用率,充分说明金刚光伏的业务转型建立在“脆弱”的壁垒上。负债累累,账上资金受限,金刚光伏仍在推进大规模扩张。
不过市场景气度在近期有所好转。6-7月份,金刚光伏相继披露数个异质结电池或组件订单。对此,公司证券部向记者回应称,本季度的光伏产品销售情况有明显提升,但在异质结高昂成本下,能否实现盈利仍需财务进一步统计。金刚光伏是真转型,还是蹭热点,静待时间检验。
热度难转化为收益 连续亏损现金流告负
金刚光伏原名为金刚玻璃,成立于1994年,原是国内专注玻璃深加工领域的企业。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上市初几年均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好景不长,自2012年起,其净利润便时常陷入同比下滑的窘境。
除了亏损之外,金刚光伏频频以财务造假形象现身。
据证监会在2020年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存在业绩造假等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虚增营业收入、利息收入及营业利润;其中,仅2015年,虚增利润 6205.34 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 1072.90%;之后两年,又出现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情况,这也导致其2016、2017、2018年-2018年年期间财报出现重大遗漏。
为了转型自救,也许看重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2021年,金刚光伏踏进了光伏产业中前沿的异质结赛道。
到2022年,公司光伏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接近80%,至此,公司实现了主营业务向光伏电池的转型,成为集光伏电池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企业,2022年10月,金刚玻璃正式更名为金刚光伏。
但热度却并不能转化为收益,金刚光伏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金刚光伏2022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同比增长62.75%;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减少33.30%;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11亿元,同比减少663.26%。
另据金刚光伏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28.39%;归母净利润-4318.32万元,同比减少45.46%。
截至目前,金刚光伏已连续亏损四年再加一个季度,尤其是2022年玻璃及光伏板块的毛利率均为负数。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深交所曾向金刚光伏发出年报问询函。其中,第一个问题便问及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自金刚光伏转型进入光伏行业以来,公司的资金面始终相对紧绷。除了现金流告负,公司的货币资金所剩无几。
截至2022年12月底,金刚光伏共有货币资金约3.69亿元,其中受限资金约3.50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7.16%。
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金刚光伏只有一家机构持仓,而2022年财报显示,尚有国泰、广发、富国、万家、易方达等知名基金,也就是说,一季度这8只基金全跑了。
先期投产项目贡献甚微 公司仍推庞大投资计划
金刚光伏自身陷入资金缺口,且负债率高企,为了发展异质结产业,公司依赖于外部融资进行大规模扩张。
今年5月,金刚光伏发布定增扩产方案,拟募资不超20亿元,其中14亿元用于年产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1.2GW组件生产线项目,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实施主体为控股子公司欧昊新能源电力。另外,预案显示,该项目总投资金额将超过42亿元。
然而,这项投资只是金刚光伏庞大规划中的一部分。2021年6月,金刚光伏启动1.2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拟投资8.32亿元;2022年6月,拟总投资41.91亿元至4.8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
仅公布的这三项投资高达92亿。但大量的投入,并未给公司带来正比例的产出及收益,目前对业绩的贡献甚微。
据悉,金刚光伏1.2GW异质结项目已于2022年投产,但实际产量却很低。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电池生产线实际产能为1000MW/年,产量为208.16MW,约占实际产能的20.82%,计划产能1.2GW/年;组件产线实际产能为500MW/年,产量为109.93MW,约占实际产能的 21.99%。
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据公司披露,由于电池生产线改造,仅生产电池片98.64MW。由于电池片产量有限,仅生产组件4.91MW。
对于实际产能与计划产能差异较大的原因,根据金刚光伏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包括将原设计的非晶工艺改为单面微晶工艺,工艺改造后电池片生产线存在安装调试过程,产量提升需要一定时间等原因。
公司还提及,由于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2022年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实际可利用产能未达到设计产能,因而产品的单位人工和单位制造费用均较高,导致毛利率为负。
此外,金刚光伏披露,去年公司关联销售额占全年营收总额较大,原因主要是向关联方广东中梁销售光伏组件1.69亿元导致。根据财报,去年金刚光伏通过组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也就是说,金刚光伏所产超过90%的组件产品是卖给内部关联方公司的。对单一大客户且是关联方的高度依赖,或许是金刚光伏业绩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而对于光伏这样重资产、且技术革新较快的产业来说,金刚光伏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明显相对同行存在不足。根据Wind数据,去年光伏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支出为6.41亿元,而金刚光伏的研发支出仅为0.27亿元,几乎排在所有业内公司的末端。
异质结市场空间广阔 但成本不改善难有竞争力
今年以来,异质结电池技术迎来产业加速。随着光伏行业的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斥巨资布局HJT电池赛道。但值得关注的现实情况是,量产稳定性与成本竞争力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点,需要厂商进行开拓。
而且,HJT实际落地的规模仍然较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2年,新投产的电池片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n型电池片占比合计达到约9.1%,其中又以TOPCon电池片为主,市场占比约8.3%,异质结电池片市场占比约0.6%,
金刚光伏上半年的HJT电池片总产能预计为2.4-3.6GW,下半年预计为4.8-6GW。如果异质结不能迅速扩大市场,产能只会严重过剩。这对寄希望于通过异质结改变现状的金刚光伏来说,更是巨大挑战。
今年6月以来,金刚光伏相继披露了与JS公司签订的70兆瓦HJT组件采购订单、与广东中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的价值3.48亿元HJT组件订单等重大合同。对此,金刚光伏证券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受到酒泉基地等产能增长的刺激,公司销售订单向好发展。
对于目前HJT订单能否盈利,上述人士表示,生产成本和出厂售价之间肯定是有利润的,但还需要考虑设备折价、财务费用等一系列问题,能否盈利存在不确定性。目前还难以做出精准统计,需要财务部门进行进一步核算。
另外,其还表示,今年光伏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降温”,从利润方面考虑,对公司的刺激并不太大,因为公司产品售价也随着有所降低。但这将会激发光伏电站的投资积极性,对于市场销售、开拓客户存在利好的一面。
独立研究员陈佳向记者表示,异质结电池技术逐渐成为新一代N型电池技术中佼佼者,但过去几年,HJT的前期投入成本也非常高昂。在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风险之下,光伏电池产业链下的广大中小型企业要下重金对赌光伏新技术变革方向是有难度的。这对金刚光伏的转型发展构成压力,公司需要防止因赌错技术发展路线或者行业景气波动而造成短期经营压力过大的局面。
目前,各家光伏企业都在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希望降低银的使用,进而降低成本。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银包铜,以及用铜完全代替银等方案。
金刚光伏也表示,银包铜产品目前公司已完成验证并具备量产能力,目前的验证结果表明银包铜的使用对电池片效率的影响非常小,可以满足产品要求,待下游客户验证完成并同意后公司将导入量产。
但上述降本措施到底效果如何,尚未有定论。短期内如果不能大幅度解决成本问题,金刚光伏的HJT产品很难有较强竞争力。
HJT也许具有较强的前景与潜力,但摆在金刚光伏面前的,是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成本高昂、资金财务紧张、研发投入不足等现实难题。
来源:财联社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