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和构筑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宏大版图中,实体经济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历史经验表明,脱离实体经济的繁荣如同空中楼阁,唯有深耕实业方能行稳致远。
经济增长离不开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涵盖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除金融和房地产之外的服务业等诸多领域,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过去几十年,实体经济的增长一直是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关键力量。以制造业为例,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长期保持较高增速,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稳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大量的工业制成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带动了出口增长,进而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是就业稳定的关键保障,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制造业、建筑业、传统服务业等行业劳动力需求大,吸纳就业人数多,为不同学历、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从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产业工人,到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再到街边小店的服务业从业者,实体经济支撑着数以亿计人口的就业。稳定的就业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生计,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实体经济还是科技创新的实践土壤,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例如,以华为等为代表的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在5G领域获得了诸多技术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通信产业的升级,也为全球5G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经济既是技术应用的载体,也是催生科技创新的土壤。
此外,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充分彰显了实体经济的强大韧性和保障能力。同时,实体经济的强大可以减少受制于外部经济的风险,增强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和风险防控能力。
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仍面临全球经济格局调整、要素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复杂形势和困难。
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在某些高端领域仍存在技术短板。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还面临多维度成本攀升的复合型压力,形成制约企业发展的系统性挑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工资刚性上涨冲击,制造业用工成本增加。此外,原材料成本等也在增加。这些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部分实体经济企业的运营压力增大,盈利能力下降。
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实体经济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投入,过于依赖模仿和引进技术。一些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不足不仅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下要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坚持实体经济根基不仅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传统产业领域加速推进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强化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及设备的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推广智能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双重降低。与此同时,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与专项资金支持的双轮驱动,夯实传统产业升级基础,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简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及时间成本。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动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实体经济企业实施精准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通过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并降低综合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提供多元化融资方式,形成财税政策与金融工具协同发力的支持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引领,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重构进程,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能合作与经贸往来,持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在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布局的同时,注重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形成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经贸规则磋商,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既保障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合法权益,又推动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依托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能级与话语权。
实体经济作为国家繁荣的定海神针,始终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点。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唯有牢牢守住实体经济根基,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发展主动权。只有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总编辑、教授)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