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首次被列为任务之首。作为全国第二大钢铁生产基地,江苏钢铁行业以占全国11.86%的产量比重,正经历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战略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8万亿元,其中高端特钢占比首次突破35%,这一结构性转变与“供需双侧协同改革”形成深度共振。
一、需求侧改革:从“量”到“质”的跃迁
当前江苏钢铁消费结构正发生历史性转折。建筑业用钢需求同比下降8.2%,而装备制造用钢同比增长12.7%,沙钢集团研发的Q890D超高强水电钢成功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压力钢管,强度较传统材料大幅提升;梅钢0.15mm镀锡板打破进口依赖,助力无锡食品机械行业镀锡板进口量下降63%,企业采购成本降低20%以上。这种转型背后是“功能化材料”替代“结构性材料”的底层逻辑——通过解决下游产业痛点创造新需求。
二、供给侧攻坚:打破“囚徒困境”
面对全国粗钢产量“十三连降”的大势,江苏钢铁行业通过“产能重构+绿色突围”破解困境。沙钢集团牵头推进分布式光伏配储技术应用,构建“光伏+储能+钢铁”能源网络,探索解决低温环境储能容量衰减等行业共性难题。同时,镔鑫钢铁通过节能改造使吨钢能耗降幅达16.8%,在绩效评级中实现B级向A级的跨越。这种“政策引导+企业自主”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行业集中度(CR10)从42%提升至55%。
三、产业链延伸: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江苏钢企正从材料供应商转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沙钢GS超高强海工钢通过提供腐蚀防护整体解决方案,使单吨产品附加值提升400元;梅钢依托JIT+C2M平台实现用户直连智造,客户定制化比例提升至68%。这种“制造+服务”模式的价值倍增效应显著:常州东方特钢为光伏支架企业设计的轻量化钢材,带动下游安装成本降低0.1元/瓦;永钢集团构建建筑垃圾-钢渣微粉-装配式建材的全产业链,2024年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3%。当钢铁产品应用于深海钻探平台、新能源汽车等场景时,其价值已从吨钢利润转向技术溢价。
四、政策协同:避免“二元对立”陷阱
在“沿江沿海战略”指引下,江苏形成三大协同机制:
市场协同:苏州自贸片区开展的钢材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年交易规模突破800亿元;
创新协同:联合上海钢研院、东南大学建立“长三角特殊钢研发中心”,攻克航空发动机用GH4169合金棒材技术;
生态协同:南通-盐城沿海钢铁基地配套建设碳捕集装置,年封存CO₂能力达200万吨。
短期抓手上,江苏钢企抓住“两重”建设机遇,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海风电等项目;长期动能上,配合沙钢消费升级开发轻量化汽车钢、梅钢节能家电板,形成“高端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
五、未来图景:减量发展中的韧性锻造
2025年江苏钢铁行业仍有“渡劫”之虞一一建筑业用钢、制造业用钢、出口用钢都将面临减量。行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减量提效”实现“钢铁价值倍增”。这或许正是对钢铁行业最深刻的启示:必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既要聚焦需求侧,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更要抓住供给侧,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
来源:我的钢铁网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