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创新向“绿”
发布时间:2024-09-02 10:47:31 浏览:147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的春申湖生态湿地公园,湿地内林水相依、群鸟翔集,湖面波光粼粼,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淮南市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采取“生态修复+文旅产业”“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水面征收+新型种植”“采煤预沉陷监测+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等模式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取得积极成效。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淮南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生态修复厚植城市绿美底色
今年7月20日,总投资16.6亿元的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一期项目(春申湖公园)正式开园。
“我们按照‘企业基础治理+政府美化提升’的模式,配合市政府完成西部采煤沉陷区一期8200亩治理工作,建成了春申湖生态湿地公园,满足淮南市西部城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淮河能源控股集团资源环保部部长蔡跃章表示。
据悉,春申湖公园占地约10745亩,原为淮南矿业集团采煤沉陷区,淮南市政府将春申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列入绿美江淮示范点,探索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项目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最小干预”的理念,通过生态系统提升、城市风貌转变、交通网络完善、生态导向开发和文旅产业导入五大举措,实现了采煤沉陷区的“华丽蝶变”。
如今,春申湖生态湿地公园里不仅建有运动场地、煤矿记忆、音乐喷泉广场、滨水栈道、咖啡馆、奇迹数字体育运动馆等,还有儿童乐园、水上乐园、小火车等游乐项目,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游学研学的好去处。
“渔光互补”模式贡献绿色能源
走进丁集矿采煤沉陷区2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该项目位于淮南市凤台县,是安徽省内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项目。
“项目是去年12月建成投产的,预计运行寿命25年,全部上网电量约55.2亿度,全寿命周期内相当于节省标准煤约16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2万吨。”淮河能源电力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束金根介绍,项目成功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废弃水域资源,同时,还可以提高发电量、保护水资源、节约煤炭资源、改善沉陷区生态环境,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据了解,目前,淮南市已开发采煤沉陷区水面约2.3万亩,先后建成凤台顾桥阳光电源、潘集三峡新能源等一批水面漂浮光伏项目。同步在漂浮式光伏矩阵水下放养鲢鳙、草鱼等鱼种,利用塌陷区水面“牧”渔,将“包袱”变财富,把“废物”变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
“我们抢抓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建设机遇,立足采煤沉陷区水面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同步推进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和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建设,着力打造采煤沉陷区绿色能源及生态农业基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淮南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道。
水面种植打造“漂浮式绿色稻田”
8月下旬,在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采煤沉陷区水面上,50亩漂浮式绿色稻田长势喜人。这是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的“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
“我们这个项目的种植共采取3种模式,包括纳米膜模式18亩,稻鱼共生种养模式30亩和浮筒模式2亩,试种6个水稻品种。探索将水下土壤增肥与水面种植相结合,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种养殖,打造‘漂浮式绿色稻田’。”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张世文介绍。
据了解,该项目中期成果已获得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这标志着在全国首次试验的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浮床水稻获得阶段性成功。目前,项目水质监测参数显示,试验区水质优于对照区域、优于种植前,水稻种植对试种区水质具有改善作用;南陵早2号水稻头茬亩产280公斤,收割后实施再生稻,目前已经出苗,预测亩产再增加100公斤。
这是淮南市在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上一次生动的创新实践,也是促进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一种有效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要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力争破解煤炭行业发展难题。
淮南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吕祖宝表示,淮南市将继续严格按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的目标任务,分类施策,让沉陷区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激活采煤沉陷区资源,赋能淮南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