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报道,中国创纪录的铜进口热潮仍在继续。
10月未锻造铜进口量高达61.8万吨,使今年迄今为止的总进口量达到560万吨,在今年还有两个月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已经创下记录高位。
这种激增看起来像是十年前金融危机的重演。
当时和现在一样,中国在低价、刺激经济复苏以及商业和战略上的增持浪潮的共同作用下,吸纳了世界其他地区的铜过剩。
不同的是,这次的收购狂潮没有像2009年那样蔓延到整个贱金属领域。只有铝出现了类似的进口热潮,但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对其他贱金属有任何进口意愿。
这对未来的价格分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正在清理世界其他地区的铜过剩,并在较小程度上清理铝过剩,但过剩的锌、铅和镍则被留在冷藏库中积累。
铜
中国海关初步统计的是未锻造的铜,包括精炼金属、阳极和合金。
今年精炼金属的比例平均在70%左右,这意味着上个月这种形式的铜约为44万吨,今年迄今为止为400万吨。
中国今年的精炼铜购买量比去年增加了117万吨。在2400万吨的全球市场上,这是一场巨大的购买狂潮。
今年初,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曾跌至每吨4,371美元。从人民币升值的角度看,铜价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买家来说更具吸引力。
快速复苏的中国制造业需求强劲,但原材料短缺也对其起到了补充作用。
2020年前9个月,铜精矿进口仅增长2%,未能跟上中国不断扩大的冶炼厂产能。压力明显体现在现货处理费上,随着冶炼厂在原材料竞争中削减转化费,现货处理费已跌至8年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提高了纯度门槛和推迟实施新的高品位可回收材料配额制度,废料进口量在结构上仍处于较低水平。1-9月,成交量同比下降47%,取代了制造商对直接熔化废料的需求,进入了精炼金属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提高了纯度门槛,以及新的高品味可回收材料配额制度的延迟实施,废料进口仍处于结构性低水平。今年1-9月,同比下降47%,直接熔炼废料的需求被市场中的精炼金属部分取代。
再加上国家储备的传言,就可以说是一场完美风暴推动了这些异常强劲的进口。
铝
中国对铝的进口也在重蹈上次危机的覆辙。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铝生产国,贸易流动历来严重倾向于半成品形式的出口。
然而,在一个罕见的套利窗口打开后,原铝和合金铝进口自6月份以来大幅增长。今年7月和8月,中国自2009年以来首次成为各种形式的铝净进口国,不过9月份出现了减少的迹象。
1-9月原铝累计进口量为76.6万吨,尚未达到2009年峰值150万吨。但合金铝的进口有所增加,为93.2万吨,而2009年为24.3万吨。
对合金的更高需求也可能是由于中国减少了废料进口,2020年到目前为止下降了49%。
尽管如此高的铝进口量只有一个历史先例,但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随着中国逐步突破其主要产能上限,未来这种激增可能并不罕见。
锌和铅
在上一次危机中,中国吸收了大量精炼锌和铅。
精炼锌进口量从2008年的18.3万吨激增至2009年的67万吨,这一纪录直到2017年才被打破。
2009年,精炼铅进口量从3.1万吨跃升至15.7万吨,仍为年度最高进口量水平。
但这一次,没有迹象显示中国出现类似的进口需求。今年迄今,锌进口量为35.8万吨,较去年下降25%;铅进口量仅为2.1万吨,较2019年下降76%。
分析师一致认为,由于南美地区的停产,锌供应受到严重打击,但中国的冶炼厂似乎经受住了这场风暴。
2020年前9个月,锌精矿的进口增长了32%。与此同时,铅的进口量下降了20%,但基数较高,去年的进口量是2015年以来最高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有证据表明,中国自己的生产已经能够满足正在复苏的需求,这可能得益于库存的减少。
镍
到2020年为止,中国的精炼镍进口总量仅为98000吨,同比下降40%,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那一年到2009年,进口额翻了一番,但没有迹象表明2020年会出现类似情况。
过去10年,中国的进口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出不锈钢产能的增加。不锈钢工厂使用镍生铁(NPI)或镍铁,而不是精炼金属。
中国的镍矿进口主要来自菲律宾和印尼(在今年的出口禁令之前)。后者在新产品导入能力上的快速扩张,正使流向中国的不锈钢行业的原材料,向中间产品倾斜。
自2015年以来,精炼镍进口量一直在稳步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持续的需求复苏缺乏动力。
这意味着,在中国制造业被冻结期间,任何在中国境外积累的过剩金属都将保持原样。锌和铅也是如此。
2009年金融危机后也积累了大量库存,但中国的进口帮助缓解了建设的压力。
这次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铜仍是一个突出的例外。
编译自:Reuters
来源:长江有色网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