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有两大“新潜能”,一个是数字经济,另一个是啥?
发布时间:2020-10-15 15:33:27 浏览:614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值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发展将何去何从?关系着每一个行业的未来。 由于当前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环境产业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10月13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中贸慕尼黑(上海)有限公司、四川发展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成都隆重开幕,本届论坛以“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走势”为主题,探讨了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新动向。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家部委,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德国驻成都领事馆以及科研机构、环境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千余位嘉宾参加。大会开幕式由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陈建主持,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庄国泰,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邱小平,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洪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监事会主席汪义达,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副总领事Sebastian Dern,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为开幕式致辞。范锐平表示,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一直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环境产业加快壮大,绿色福祉更加普惠,正在迈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成都坚持以主体功能区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推进环境产业发展,以“三治一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精准政策支持环保企业成长,并围绕推进技术创新、做强产业支撑,推动发展转型和引导社会参与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成都愿与大家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共同谱写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庄国泰指出,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相关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推进环保产业的统计调查政策评估工作等,着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环博会成都展为双循环格局下产业走势解析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遇,希望参会嘉宾、专家和环保企业广结良缘,满载而归,为打赢“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成都市以环博会为平台载体,会合行业产业企业的力量,把成都打造成全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新高地。邱小平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力军,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技术支撑,也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广大民营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积极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做精主业,努力练好内功;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谋定创新驱动发展方向;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杨洪波指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我国环保产业“一带一轴”格局的重要节点。四川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发展,始终把节能环保产业摆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环博会成都展汇聚环保产业的广大行业精英,搭建了一个范围泛、规模大、效率高的开放互动交流平台。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推动四川省环保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汪义达表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紧紧围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重点支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绿色、能源节约利用、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等八大领域,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将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探索形成沿江省市跨省域合作机制。Sebastian Dern表示,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是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专业环博会展会,将有助于带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满足中国巨大的环境治理的需求。中国和德国在应对气侯变化、环境污染和生活多源性保护和全球环境问题上作出了表率和努力,共同守护美丽地球。
赵笠钧表示,构建国内大循环,需求是核心,供给是保障。环境产业的发展深度匹配国内大循环的内在需求,成为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换挡,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环境企业更要以创新谋势的担当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产业在变革与重构中走向高质量发展。随后,大会进行了主旨演讲环节。该环节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主持,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等做了演讲。刘世锦做了题为《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速增长,下一步,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结构性潜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跟跑”的潜能,二是新涌现出来的潜能。而新潜能主要有两个——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这就与环境产业密切相关。他们最近提出了“1+3+2”的结构性框架,其中的“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3”是补齐实体经济的三大短板,“2”就是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未来,以一个龙头为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潜能。贾康做了题为《成渝经济圈战略下的绿色发展新思路》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克服市场失灵,化解集体非理性的问题。要顺应人性,打造一个集体理性的机制。在成渝经济圈绿色发展中,应该努力要抓八大重点,即提供规划的供给,制度机制的创新供给,政策的供给,人才的供给,科技的供给,投融资的供给,资源开发和物流的供给,以及观念和文化的创新供给等,由政府牵头提供有效的供给。贺克斌做了题为《“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新思路》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大气治理最重要的是实现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核心则是氮氧化物和VOC的协同减排。前不久,中国正式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能源格局将发生巨大转型,新能源的比例将大幅度提高,大量的零碳技术、负碳技术都将会使用,电力和高耗能产业的布局也将做出调整。未来,中国将努力实现世卫组织1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这样就要求PM2.5和臭氧的协同,空气质量和健康效应的协同,以及大气治理和气侯减排的协同,这三个协同将是未来大气环境治理的大趋势。任洪强做了题为《新时期水环境与水生态标准创新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标准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话语权和控制权,在整个水环境发展过程中,我国标准化的体系匹配还相对比较滞后,技术“卡脖子”,对前沿技术的判断难度大,社会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标准化体系中也缺失话语权。为此,建议建立“一站式”标准创新平台,建立良性的标准化运行机制,加快新技术标准的研制进度,建立标准化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工作,提升整个产业的标准竞争力。市场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对手日趋多元、发展逻辑不断颠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的新模式对于环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是一个促动和机遇。随着行业洗牌加剧,企业两极分化愈发凸显。传统环境企业想要在危与机的交织中脱颖而出,都在积极选择主动布局,用创新的思维探寻企业增长新动能,而产业的未来也在不断探索与引领中逐渐清晰。围绕“双循环与产业新趋势”这一话题,由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孙秀艳主持,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苏伊士亚洲地区高级副总裁孙明华、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瀚蓝环境总裁金铎、首创股份副总经理江瀚、北控水务市场投资中心总经理马韵桐等嘉宾开展了深入的交流。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生态的兴起是近几年产业发展新方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已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现代化环境管理将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新兴板块,一起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跨行业融合创新的智慧生态系统,催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产业组合,推动环境产业进行多元化布局,为绿色发展赋能。围绕“智慧生态与绿色创新”这一话题,由光大证券环保电新首席分析师殷中枢主持,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川发环境集团党委书记许娟、航天凯天环保公司常务副总裁周波平、雅居乐环保集团总裁于吉福、百度能源与战略行业首席架构师徐永峰、阿里云环境行业首席架构师曹启明等嘉宾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在多个省市2020年度投资的万亿级新基建大蛋糕中,环境项目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的崛起,带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紧跟国家区域发展及新基建等战略步伐,环保市场逐渐向区域化、系统化、信息化进阶,并融入城市管理。一批传统基建企业以及地方国资平台,凭借雄厚的实力快速切入环境产业各细分领域,也正在改变着产业格局。未来,“新基建+环保”意义非凡,将起到稳定经济、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的作用,为环境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围绕“新基建与行业新活力”这一话题,由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傅涛主持,中广核环保公司总经理雷霆、中建环能总裁佟庆远、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副总经理李贞勇、中化学生态环境公司总经理卢召义、成都环境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勇刚、侨银环保副总裁黄怡祯等嘉宾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