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启动以来,在青海省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样板,各项创建任务持续推进,整省域推动创建良好态势基本形成。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小麦葱翠,油菜金黄,8月初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逊让乡色彩明丽,宛如仙境。
在八里村“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示范区”,目力所及,连片油菜和小麦,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地边和田埂上的杀虫灯,掩映在田里的蓝板,显示着示范基地绿色防控技术的成熟应用。
“这些蓝板是防治露尾甲的。露尾甲在油菜还没有开花时会把花蕾咬烂,所以在油菜开花之前就要插上蓝板,一块蓝板可以把周围接近于30个平方米范围的虫子吸引过来杀死,一亩地大约要放25块蓝板。看那块蓝板上一大片一大片黑色的东西,全是粘的露尾甲,可以说防虫效果特别好。杀虫灯是利用了麦穗叶虫的驱光性,晚上把灯打开以后,害虫就会寻着光过来,被杀死以后就装到这个袋子里,效果也非常好。”大通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王炳顺详细介绍。
由逊让乡13个村11个专业合作社2960户农户承担的大通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示范区,示范面积4.22万亩(每亩≈0.067公顷),其中油菜2万亩、小麦1.7万亩、马铃薯0.52万亩,整体实施有机肥全替代化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户减少化肥及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达到40%及30%。
“我们看到的蓝板黄板及杀虫灯,是一种物理防治的手段,除此之外还有无人机播撒的生物农药,小麦的深松、深翻等,也是绿色防控的一部分。每年我们都要做虫情调查,比如说油菜刚一出苗时,为防油菜跳甲严重,我们就把黄板插上,成虫在黄板上粘死之后,就无法繁殖了,之后的害虫就少很多。”王炳顺说。
“现在地里的化肥已经没有了,全部是有机肥,除了项目上的补助以外,我们提倡农户自己上家用肥。今年我们还配套了叶面有机肥,在油菜开花之前进行施肥。”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长帅说。
被确定为全省有机肥全替代化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点县的大通县,通过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提炼、示范推广一批“有机肥+有机叶面肥”、“有机肥+轮作倒茬”、绿色防控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绿肥养地倒茬、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翻等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大通农业持续发展。
今年大通县在20个乡镇的马铃薯、小麦、油菜3种作物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试点面积为20万亩。化肥使用量控制在1.2万吨左右,比上年减少20%以上;农药使用量控制在100吨左右,比上年减少10%以上。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以来,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全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工作。
今年尖扎县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制定完善针对该县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豆类等粮食作物及蔬菜作物的商品有机肥施用标准,扎实推进合理施肥技术到田入户,落地生根。同时改进耕作方式,以“有机肥+有机叶面肥”、“有机肥+有机叶面肥+水肥”、“农家肥+有机叶面肥+水肥”等多样化施肥模式,提高土壤蓄水性能。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集中组织技术专家传授选肥、购肥、用肥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提升土壤蓄肥能力。引导企业建立有机肥直销体系,提高有机肥施肥技术入户率和覆盖率,施用有机肥面积6.3万亩,实现了全域覆盖。”尖扎县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人介绍。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是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一优两高”战略的具体举措。
据了解,在去年试点114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全省在8个市州29个县(市、区)及7个国有农牧场,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300万亩,全省化肥农药用量较行动实施前分别减少40%和30%以上,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70%,走在了西部地区前列。其中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湟源县基本实现化肥零使用。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构建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燕麦饲草规模化种植基地,快要成熟的燕麦草在微风吹拂下,翻起阵阵麦浪。
被评为“高原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的夏华公司,常年存栏1万只藏系羊、3000头牦牛,年出栏4万只优质羊、出栏1万头牛。为了从源头保证肉食品质量,公司选择了青燕麦草作为牛羊的主食,而海晏县的环境很适宜青燕麦草的生长。公司在海晏建立了优质青燕麦草种植基地,每年与周边农牧民签订1.2万亩青燕麦草种植合同。每年秋天,公司将青燕麦草收购后,进行青贮,两个月以后,进行第二次粉碎与5%的精饲料混合后,喂养牛羊。在保证公司养殖场每年4万吨饲料的基础上,每年还可为周边农牧民提供4万吨饲料,为周边农牧民发展设施养殖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燕麦地里施的肥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有机肥料,生产的燕麦能够满足企业年出栏6000头牦牛和4万只羊的饲喂需求,饲料加工厂就建在我们养殖场内,既满足了我们自己饲喂牛羊需求,也可以为周边农牧民提供精饲料。我们的饲料是按照畜牧营养专家给出的配方研制的。”夏华公司副总经理拓守业介绍。
依托地方政府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夏华公司将海晏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优势和公司资产、技术等优势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与农牧户建立利益联合体,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作为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夏华公司在饲草种植、设施养殖的基础上,以肉品加工为中枢,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完善经营体系,实现了饲草种植—饲料加工—规模养殖—有机肥料—牛羊屠宰—精深加工—冷链销售—餐饮连锁“八位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搭建起了农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生物科技四大产业平台和完备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成功建成了从“农场到商场”、从“牧场到餐桌”的绿色全程可追溯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链良性循环。
海晏高原牦牛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有饲草料种植基地3000亩、牦牛近五百头。
在合作社的有机肥生产车间,已生产出的有机肥和燃烧棒,整齐堆放。
“我们把合作社自己的牛粪做成燃烧棒和有机肥,解决了合作社养殖产生的粪污,既可以用自己的肥料种自己的地,也解决了牧民的燃料问题。”合作社负责人严佐鹏说。
“养殖环节的粪污处理,在海晏已经形成产业,不但是龙头企业,就是养殖合作社也有了资源化利用、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现在全县基本实现了‘粪便收集—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绿色循环。”海晏县兽医站技术员李长云表示。
走进湟源县大华工业园区的青海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地膜生产车间,现代化的工艺流程令人赞叹。
“我们生产的地膜白色黑色都有,厚度是0.01毫米,完全按照国家标准生产。这边是从地里回收的残膜,清洗干净后,高温加热做成颗粒原料,颗粒再加工成产品。我们残膜的回收加工,一年大约有1万多吨。”恩泽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副厂长董福告诉记者。
恩泽公司是全省唯一一家农膜加工生产批发零售以及残膜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企业,负责全省废旧地膜的回收,废旧地膜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最后生产出新型木塑井盖、叉车托盘、路障、大棚骨架等产品,实现了变废为宝、废弃物有效利用,同时减少了土壤白色污染,改善了耕地环境。
“下半年我们准备做全降解地膜,这种地膜在地里三个月之后就能完全降解、分化,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项技术在山东等地已经成熟,我们引进了生产线。”董福说。
“畜牧养殖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重视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长远来讲,种养结合,废物作为营养回到土地是成本最低的。实现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既消纳了养殖废物,又促进了种植业持续发展,推动全省现代农牧业绿色、协调、稳定、健康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表示。
据了解,示范省创建以来,我省在8个县开展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试点;在410个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全省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实现了农兽药废弃包装物可回收;扶持建设了1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9%。
有机肥生产,
助力农业绿色生产
夏华公司旗下注册成立的青海五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颗粒、粉剂两条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全自动标准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6万吨。
在机声轰鸣的肥料厂,从养殖基地运送来的牛羊板粪,通过搅拌、发酵、配料、上机、烘干、无害化处理等工序,生产出一袋袋有机肥,整齐地码放在仓储车间。
“海晏县年存栏牛羊50万头(只),以前多数牛羊粪只能做遗弃处理,不仅对资源浪费很大,而且对环境也造成污染。为此我们建起了有机肥厂,以每立方米80的价格,每年收购农牧民牛羊粪6万立方米,农牧民可增收480万。把牛羊粪制成生物有机肥,不仅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同时又保护了环境,拓展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同时,也解决了我们夏华公司大型养殖场的牛羊粪污问题,将资源重新再生利用。”夏华公司总经理刘建旭介绍。
“我们的有机肥在海东互助等地方销售的也比较好,这也是我们为示范省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出了一份力。”拓守业说。
青海恩泽公司有机肥包装车间,一只巨大的机器“手”吸引着观摩者的视线。这只机械手轻松地将包装好的一袋袋有机肥,从生产线上稳稳抓起,码放整齐。
“原来这条生产线,至少要用8名工人,现在一台机器就轻松解决了,生产成本下降了很多。”公司工作人员说。
趁着生产淡季,恩泽公司正在改造车间,扩大规模。
“我们生产的有机肥原料主要来自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牧区,现在加上乐都的分公司,我们一年有18万吨的产量,但现在示范省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大量使用有机肥,我们的产量已经供应不上了,所以公司又在化隆建了一个分公司,大概一年还能生产5万吨左右。”董福介绍。
利用高原无污染的羊板粪等畜禽粪便为原料,添加菜籽饼为辅料,运用生物发酵技术,经生物发酵、高温杀菌、除臭、干燥,制成品质优良、肥效稳长的有机肥料,让恩泽公司生产的有机肥料供不应求。公司生产的“沃土绿丰”牌酵素生物有机肥被评为青海省名牌产品和青海省著名商标,被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组委会评为“高新科技成果后稷奖”。公司还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青海省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
公司的高端产品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等,一年的产量也有2万吨左右。
“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在农业生产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300万亩的试点面积上,全部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现在全省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农药化肥‘双减’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全面推广有机肥的使用,以达到畜禽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的双赢。”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监管处处长熊进宁说。
据了解,全省现牛羊存栏2000多万头(只),有2800多家规模养殖场,每年可提供1500万吨左右的有机肥原料。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在我省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通过有机肥产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农牧民重化肥轻有机肥的观念,提高了示范县农牧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实施区的土壤板结等问题也得到初步改善,农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王磊
来源:青海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并不意味着环保再生国际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本文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环保再生国际平台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本司联系处理。